汉世祖 第722节
作者:芈黍离      更新:2024-06-11 16:49      字数:6562
  若是平常时候,又或者是其他什么事,代替皇帝做什么之类的话,赵普也是不敢直刺刺就说出来的。不过,这以身相替犯险的事,赵普说得还是很从容的,忠诚嘛。
  面对赵普这一番“赤忱”谏言,刘皇帝眉头轻微地皱了下,思索了一会儿,方才平静地说道:“你的心意,你的顾虑,朕能够体谅。只是,你们也常常在朕耳边念叨,普天之下莫非王土,难道这大汉宇内,还有朕不可去之处?
  受灾州县的百姓,同样是朝廷治下,是朕子民,与其他道州并无区别。如今他们正处于艰难时刻,正需要提振民气,正需要帮扶,给足支持的时候,还有什么,比朕亲临抚慰,更能激励其心的?
  朕此番出巡,可不是游山玩水,到开封享乐的,朕要亲自看看中原的情况。这数月以来,沿河官民,先抗水抗洪,后抗疫抗病,如今仍在辛苦坚持,朕若是到东京便止步不进、裹足不前,让灾区百姓如何看待,让天下人如何看待,沽名钓誉的事,朕不做。
  朕要让满目疮痍的中原州县,让嗷嗷待哺的灾区百姓知道,朝廷与他们同在,朕与他们同在……”
  听刘皇帝说出这么一番冠冕堂皇的话,赵普嘴角不由抽动了一下,一时间竟有种无言以对的感觉,皇帝如此大谈大义,他再继续说什么保重御体、勿蹈危地的话,就有些枉做小人了。
  “还请陛下三思!”不过,赵普仍旧没有放弃,沉声道。
  “朕会考虑的!”刘皇帝一摆手,自信地道:“朕这些年东征西讨,刀光剑影、火山汤海都趟过来了,什么危险没有经历过?若说疫病,打淮南之时,也不是没有发生过,朕身处其间,还不是平安度过……”
  刘皇帝继续口吐狂言,也往自己脸上贴着金,同时,不论语气还是神态,都透着“刚愎”二字。
  看着赵普,继续道:“朝廷这些年,医学医药上投入了那么多精力,防疫防病上也有不少建树,朕相信我们的医官医生们,也相信地方的官民。
  你也说了,疫症已然得到控制,倘若这样,受灾州县还是什么龙潭虎穴,让朕不敢跨越雷池,那就是有司未曾尽职尽责,防控做得不到位,那赵卿该做的就不是来阻朕,而是去追责抗疫……”
  何必呢?见刘皇帝这般侃侃而谈,赵普心中默默地反问一句。
  但见刘皇帝那坚决坚定的表情,显然想要动摇其意志,是很困难的。想了想,赵普沉容奏道:“陛下一番爱民之心,臣钦佩之至。若陛下其意坚决,那臣请先于东京暂歇,待疫区情况进一步转好,再行亲往!”
  赵普是难得如此固执地进谏,刘皇帝还无法说出什么狠话来,毕竟人家是为自己考虑,琢磨了下,认为还是该给他的宰相一些面子,因此还是松口了,点头道:“就这样吧!估计,到了东京,也少不了耽搁!”
  见状,赵普终于松了口气,心中则暗暗发狠,必须得督促疫区州县,加强排除诊治,提高效率。
  刘皇帝可以强势无匹地大言炎炎,他却不能疏忽,不怕一万,就怕万一,倘若刘皇帝也感染了,那事情可就严重了。
  如果是那样,他作为随驾地位最高的宰相,首当其责,单单一个进谏不力就能受到攻讦了,即便他已经尽力劝说了。
  事实上,这段时间,赵普的日子也并不算好过。国家出了这么多事,风雨飘摇的,又是水灾,又是疫病,规模还都不小,就像犯了天谴,遭了诅咒一般,朝野之间,可是议论纷纷。
  哪怕从头到尾,刘皇帝都一如既往地表现出“人定胜天”的决心与政策指导,毫无保留地支持赵普为首的执政团体进行抗灾救民,甚至堪称严厉地打击了那些指望求神拜佛的消极派。
  但事实证明,这人心总是难测的,刘皇帝的强势能让朝廷噤声,却管不了人家所思所想。而但凡在这种大灾大乱之中,总是免不了浑水摸鱼的人,牛鬼蛇神也是此起彼伏,通过各种机会,用各种办法,展现存在感。
  先是水灾,后是疫灾,天灾之下,也不乏人祸,国家出了这样的动荡,总是有原因的,也总要有人负责。
  天人感应这一套不好乱说,不能往皇帝身上扯,也不好往太子身上挂,那很多聪明人的目标,就指向赵普了。
  既然不是为君者失德,那必是为政者失道了,而大汉朝廷内部,执政的可就是赵普了。赵普执政,权威是肃立了,很多人都畏惧他,仰其鼻息,追随者很多,但同样反对者一样不少,尤其还有勋贵们。
  抗洪之时,有刘皇帝护着,攻击难起效果。待到洪水退去,疫病又起,那针对赵普的流言可就再度甚嚣尘上了。刘皇帝虽然仍旧选择相信支持赵普,但终究没有再采取过于粗暴激进的手段了,有些言行,也是可一不可再的。
  如此一来,压力自然就来到赵普这儿了,作为当朝首相,不说一人之下,总是大权在握的,受到那些无谓的指责与攻讦,心里岂能痛快。
  然而,即便如此,还不能展开报复,至少明面上是这样的,既不能激化矛盾,影响朝廷内部的和谐,还要配合刘皇帝“广开言路”的宗旨。
  毕竟,上奏是朝臣、御史们的权力,人家也依着朝廷的制度做事,没有逾越之处,只是弹劾的乃是他这个宰相罢了。于不和谐中说和谐,很多情况就是显得荒诞不经。
  同时,为了展现自己宰相的气度,还得笑吟吟的,不说唾面自干,也要心如止水。大概最令其感到心堵的,就是有些人干脆把弹劾的章程递到他赵相公的书案上,那真是比吃了苍蝇还难受。
  君臣两人聊着天,也谈及了此事,刘皇帝甚至漫不经心的,仿佛将这样的情况当做笑谈。赵普是几度欲言又止,想再进一言,希望刘皇帝能对大臣及言官们的上奏弹劾进行约束,广开言路也该有限制,至少在赵普看来,不该是任其随性,风闻言事,是要不得的。
  不过,话到嘴边,又有些说不出口,毕竟如今深受其扰的,正是他赵普。进言容易,但得考虑后果及影响,也容易落人口实,衡量之后,还是决定按捺不发,另做筹谋。
  刘皇帝虽然难以看破赵普内心的挣扎,但他那欲言又止表情还是很明显的,平日里很少见到的焦虑情绪也感受到了。
  想了想,露出一道如春风一般和煦的笑容,安慰道:“赵卿这段时间委屈了,朝廷之中,谁是夸夸其谈,谁是勤恳实干,朕心里是有数的。
  对于近来朝中那些弹劾,朕是看都没看一眼,当然,朕这边,收到的对你褒扬赞誉的奏章,同样不少。
  有句话怎么说的,誉满天下者必毁满天下,如今的情况,只能说明,你赵相公是大汉的有为之臣,你这个宰相,干得很好,还当保持,不要为朝野那些纷扰所动摇。
  当然,有些人,也确实过头了,风闻言事,小题大做,浪费纸张不说,还影响朝廷风气,是该有所节制了……”
  听刘皇帝这么说,哪怕是赵普,也不由心中一安,似有暖流淌过,陛下还是英明的。甚至于,在这一刻,他觉得自己与皇帝达到了那种心心相印的默契。
  当然,也就一刹那的感觉罢了,赵普很快平复心情,恭顺地道:“陛下圣明!臣感佩不已!除竭忠尽力,臣无以为报!”
  第457章 郑州
  御驾东巡,始终保持着一个平稳的节奏,不见丝毫紧迫。拂晓起程,日暮宿营,少有变化,想快也快不起来,随驾车马虽多,但累赘也多。
  对于近畿地区,刘皇帝也算熟悉了,途中也没有停歇进行视察。两京之间距离并不算远,尤其在有直道联通的情况下,更为便利,不过,对于随驾的那些贵人们而言,在这样严肃气氛下赶路的经历,还是比较压抑痛苦的。
  漫漫旅途,埋头赶路,一直到郑州,刘皇帝方才第一次停下了东巡的脚步,区区两百里的路程,硬是走了五天。
  已经过去的中原大水,似乎是以郑州为分界线的,郑州以冬,霖雨不止,且越偏东情况越严重。郑州以西,不说风和日丽,但并未受到雨水侵害。
  作为黄河南岸的重镇,中原最要紧的交通枢纽之一,同样也是黄患频发的地方,尤其是沿河的河阴、原武二县,过去更是决口洪泛的重灾区。
  当然,经过朝廷有力的拯治,郑州一线,已然安宁了近十年了,过去虽有反复,但始终在可控范围之内,没有造成重大破坏。
  河阴、原武已经有超过十年没有决口了,就这一点,便已让当地百姓津津乐道了,也充分肯定了朝廷在治河防洪上的成绩。
  不过,在今夏大水之时,还是让郑州的百姓一日三惊,惊了又惊,那汹涌河流,那磅礴的气势,让一些老辈的人都不禁回忆起二三十年前那朝不保夕、危如累卵的日子。
  对于郑州,刘皇帝多少还是有些熟悉的,比如原武县,乾祐初年的原武、白马大决,至今记忆犹新,那是烙印到脑海深处的印象。
  郑州知州名叫董淳,乾祐五年的状元,与赵曮、卢多逊同科。不过,比起前两者,董淳的仕途要平淡地多,没有什么波澜,没有任何跃进,就是一步步缓缓爬升。
  与精明强干、主动进取的卢多逊不同,董淳明显要更为“传统”,乃至呆板,秉持中庸之道。
  也正因如此,在刘皇帝主导下的大进取时代,仕途虽然顺畅,但着实乏善可陈。论学识,董淳堪称博学,笔杆子很不错,论资历,也算深厚,毕竟是乾祐早期的崇政殿学士。
  入仕二十载,其中有十年的时间,都是待在内廷,在三馆编书、修书,那之后,方才开始真正学以致用,外放地方为官。
  又用了十年,才逐步升任至知州一级。如果从如今的眼光来看,二十年的时间,四十余岁,便成为一州主官,已经不容易。
  但放在董淳的身上,就显得平庸了,而其人为政,也确实显得平淡,四平八稳的,不会犯错,但要有什么突出的建树,也实在罗列不出什么来,至于激进,更与之绝缘。
  这也是,当同科的卢多逊在西北干出了那么大的功绩,已然成为两浙布政使这样的封疆大吏之时,身为三甲之首的董淳,却还是区区一个知郑州的原因。
  不过,不管怎么说,在大汉的官僚体系中,董淳也属于精英上层了。权位或许只处于中游,但是资历名望,却是不同凡响。
  至少,这也是刘皇帝身边出去的人。二十年过去,当年的翩翩状元郎,也退变成为一个奔五的胡须飘扬的老夫子了。
  刘皇帝见了,也不禁感慨岁月如梭、物是人非。一直以来,刘皇帝都觉得自己还算个仁厚的君主,虽然不时自嘲凉薄,但也就嘴上说说罢了,心里自然不是这么认为的。
  对于老臣故旧,刘皇帝的态度也向来是亲切的,也愿意多些耐心,在合理的范畴之内。因此,见到迎驾的董淳,脸上还是多了些和煦的笑容,单独接见,一同进食,察问民政,咨询民情,一切都显得十分融洽。
  由于临河,刘皇帝还亲自带着人,前往原武,视察河防,董淳自然也得以随行。
  杨林堤上,刘皇帝迎风而立,脚下便是涛涛大河,滚滚东流,能够明显感受到那股弥漫在天地间的萧索与寂寥。
  耳畔尽是风声水声,刘皇帝目光也平静地落在脚下那东流的河水。这个季节的大河,水位已经很低了,湍急仍是其本色,但更加内敛了,河中也能望见不少沿河东去的船只。
  河汴之上的航运实则早就已经恢复了,在经过水情期间的停滞之后,又重新焕发出旺盛的生命力,运载需求与运载市场也迎来一个大爆发。
  原本刘皇帝东巡,坐船是第一选择,不仅舒适,速度也快,也能直达开封。不过,刘皇帝还是选择更加稳妥的陆路,这才是他的本性,有些冒险,或许真的只是作秀罢了,对于自己的安危,刘皇帝怎么可能不上心。
  脚下的大河,就像被驯服的猛兽,沿着河道东流,刘皇帝也在驻足良久之后,发出感慨:“两个月前,可曾想到,这汤汤河水,竟有如此温顺的时候!大河滋润了这片土地,孕育了我们的文明,但发起怒来,也是一点不留情面啊!”
  “水火无情啊!”赵普在旁听了,应道:“这大河之患,已是愈发深重了,若非陛下当初决意整治,只怕河患爆发将更加频繁,沿岸百姓誓必饱受其苦!”
  赵普这轻描淡写间,还是带着些对刘皇帝的恭维,毕竟当初,在国家那般艰难的情况下,刘皇帝还尽力支持王朴进行河渠的治理。虽然治黄河只是附带,并且主要目的还是为南征的交通做开辟准备,但治河的确确实实做了的,咬牙去做。
  不过,刘皇帝显然没有沉溺在过去的那点成就当中,拧着眉思索一阵,然后踩了踩脚下的长堤,道:“光修堤堵塞,还是不够的啊!老祖宗早就指明了道路,治水还得靠疏导,围追堵截,终究是治标不治本,行洪泄洪问题,还是该多想办法!”
  刘皇帝这话,也有点假大空了,世上不只他一个聪明人,看出问题的人也不在少数,只是,现实条件、技术水平等等因素,都难以满足太完美的目标。
  听刘皇帝这么说,赵普朝一旁的董淳使了个眼色,示意他该有所表现了。见状,董淳这才慢条斯理地拱手应道:“陛下,从开国之初,朝廷便开始治河,二十多年下来,也积攒了不少经验。
  郑州的治河,也都是依照工部规定的方案进行,不只是脚下长堤,还有定期清淤疏浚,广植榆柳,兴建水库,开挖沟渠。前者河水暴涨,这些工程,都起到了不俗的作用,全境始安……”
  听他这么说,刘皇帝脸上终于挂上了点笑容,扭头问道:“郑州境内,沿河一共种了多少树木了?”
  对于这些,董淳倒是记得清楚,不假思索答道:“回陛下,二十年间,前后所植有三百余万株,只是最终成活成长的,不足一半。”
  “似乎也不是很多嘛!”刘皇帝眉头稍微皱了下。
  事实上,官府引导鼓励百姓植树,大规模铺展开来,还是近十年的事情,很多官员,都将此事当做是一项政绩来做,哪怕有些吃力不讨好。
  “此事臣倒略知一二!”赵普说道:“大抵是受限于植树所需株苗,因此,纵然官府积极,百姓不遗力,也难有大的突破。郑州这边的情况,已然堪称良好了!”
  “此事记一下,朝廷该想办法解决!”刘皇帝指示道。
  “是!”
  第458章 再临东京
  八月十二日,銮驾至东京,阔别多年,刘皇帝再度回归。东京的繁华,一如往年,仿佛就不曾变过,还是熟悉的光景。
  不过,这氛围,终究是有些异样,戒备森严,进出控制严格,倒不单纯因圣驾东巡,而是由于疫病,不得不加以重视,控制来往进出的人员。
  毕竟,像东京这样人口密集、人流量巨大的城市,疫病的威胁是巨大的,一旦爆发,那很可能就是数万乃至数十万的蔓延。
  因此,当灾区疫症爆发的消息传来后,还是给东京带来了不小的负面影响,尤其针对安置在城东的难民,更畏之如虎。
  早在水灾横行的时候,就有各州的难民逃到开封乞食的情况发生,对此,府尹吕胤很重视,专门命人在城东开辟了一方场地,用以安顿救治,进城是不可能让进城的。
  前前后后,共收容了两万多人,一直到雨灾停,水灾止,难民们才开始在官府的引导下,陆续离开。
  但是,这人还没被清空,澶州、濮州等地的疫病便爆发了,这下引起的骚动可就大了。开封城外的难民,则更被视为丧门星,大加鄙视、排斥,觉得他们会带来厄运。
  虽然一在城中,一在墙外,有高墙之隔,沟壑之阻,但架不住人性中本能的自私,哪怕城外的难民有严格的约束,哪怕并没有人感染疫病,开封城中也有不少人对他们横加指责。
  就刘皇帝所知,此前还有一些东京士民联合起来向开封府请命,希望能把城外剩下的难民全都给赶走,以免祸害了全城百姓。
  这样的请求,还真代表了不小一部分人的声音,若是无事之事,他们还能以怜悯的眼光,乃至隔岸观火的心态去看待那些难民,然一旦带来风险之后,那就是毫无理由地排斥摒弃。
  群情汹涌,甚嚣尘上,所幸开封府尹吕胤也是个强势冷静的人,并未为众情所逼,只是发布一份官文,解释情况,另外就是加强了在防疫事宜上的控制管理。
  至于赶人,以吕胤的精明,怎么可能去做,也不可能因为东京士民叫唤几声,就妥协。驱逐难民这种事情,在大汉不是没有发生过,不过那得追溯到二十五年前的开国之初,那个时候,可是连禁军都出动,对各地难民围追堵截,不过,那时是高祖刘知远在位,刘皇帝连太子都不是。
  而在刘皇帝时代,也从来没有发生过这种事情,对于灾民、难民,往往以赈济救助为主,这是一条准则,也是一条底线。对于这些,吕胤心里可清楚得很。
  说起来,开宝十年这一年,对开封百姓来说,是二十年间最惊魂的一年。汴水暴涨,中原疫病,这些都是让他们感受到切身威胁的事情。所幸,有惊无险。
  高级别的治安戒严,也已经有一个多月了,本来已有所缓和,只是刘皇帝之来,又再度加强。空气中,已然弥漫着饼子与桂花糕点的香气,毕竟中秋将至,不管时势如何,生活得继续,节日也得过。
  刘皇帝此番驾返东京,还是引起了不小的轰动。有人的表现十分夸张,竟至喜极而泣,对于许多久居开封的人而言,这是“慈父”归来了,能与皇帝同处一城,就近感受天威恩泽,这才是京师百姓的荣光,腰杆子才硬,才不负东京之称。
  有些过度的表现,甚至让刘皇帝感到一丝尴尬,甚至不由猜测,这是不是吕胤特地安排的。不过,联想到此君历来实际的作风,还是压下了这点揣测,只当是东京士民渴慕君恩已久,而激动忘情。
  <div style="text-align:center;">
  <script>read_xia();</script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