七十年代妇女主任 第411节
作者:
张佳音 更新:2024-01-31 15:35 字数:3077
他们语气中透着一股奇异的自信和张扬,像是想学什么就能考上。
胡和志听着不免焦躁,也有点儿后悔。
他们是最后下乡到赵村儿大队的两批知青,那时候胡和志已经结婚,跟刘兴学、傅杭他们的接触不多。
后来赵柯出头,他带着情绪,根本不屑于像他们一样跟随赵柯的步伐。
对一个年纪比他小的女青年低头,在他看来,无异于自贬,他也不愿意承认,他不如赵柯,不如傅杭他们,甚至不如村子里的乡下人。
因为这些复杂的心情,这两三年,他游离在赵村儿大队的知青圈子外,也游离在赵村儿大队之外。
其他人在不断学习,都有事情做,都找到了目标,都在实现着自我价值,只有他,在村子里消磨完又在酸菜厂里消磨……
他虽然也在看书学习,但进度跟其他知青差了一大截。
赵柯想尽办法从各处找了很多书和资料,甚至安排知青们跟更专业的人深入学习。
傅杭和林海洋在省城拖拉机厂学习过,他们能装农机装发电机;刘兴学和邓海信接触到了省城大学的老师;连大队的社员都有发展机会,赵萍萍去首都培训、当畜牧站站长,赵芸芸、潘翠莲跟人学会计……
“胡知青,你以后想学什么?”
刘海洋问。
胡和志仍然放不下老知青的架子,“我不像你们年轻,敢想,我只要能考出去就行,不过没看到结果之前,说这些太早了。”
这话说得有点儿扫兴,但也不是没有道理。
邓海信道:“还不知道高考重点考什么,咱们整个大队也没有几本高中课本,不一定能考上……”
知青下乡,带课本的极稀少。
他们几个人都没带。
胡和志抑制着嘴角的笑。
他带了课本,但多一个人学习就多一个人竞争,他不想分享,也不想让人知道,便刻意引导:“赵书记高中毕业,肯定有课本,傅知青有吗?”
“傅杭没有。”林海洋最清楚,“他学得东西很深奥。”
“那可怎么办呢?复习资料肯定很紧缺……”胡和志故作担忧,顿了顿,又故意道,“不过傅知青要是肯教你们,你们考上的机会肯定更大吧?”
三个人面面相觑。
这时,傅杭回来,跟他们打了个招呼便直奔他的柜子。
宿舍集体合住,余三舅打了一个巨大的柜子,分成多个格子,供他们使用,可以上锁。
傅杭打开他柜子的锁,从满满半柜子的书本中取出一沓,抱在手上,又转身要出去。
四个知青都关注着他的动作,也格外注意他柜子里的笔记。
林海洋问:“傅杭,你还要去哪儿啊?”
“去公社一趟。”
几人目送他出门,眼神犹疑。
胡和志眼中藏着算计。
傅杭不愿意教,其他人会有意见;傅杭愿意教,就不能只教一个两个,否则其他人也会有意见。
这就是人性。
胡和志不会亏。
傅杭愿意教,开了口子,他就能跟着学,多一分把握;傅杭不愿意教,他也有课本,仍然比其他人多一分把握……
·
傅杭来到公社大院儿。
好几间办公室的灯都开着,干部们在随时待命。
书记办公室的门紧闭,程干事看见傅杭,有些惊讶,笑着主动打招呼,语气正常:“傅知青,来找赵主任啊。”
傅杭点头,“有点事。”
傅杭向来不会因为私事贸然跑到公社来找赵柯,所以公社的人即便都能看出他对赵柯的眼神不清白,但不会在他正大光明出现在办公室时故意打趣。
这是对赵柯这个书记的尊重。
程干事道:“吴主任在里面,你先坐着等一会儿,我给你倒杯水。”
傅杭闻言,往办公室看了一眼,摇头道:“不用了,麻烦程干事帮我转交一下吧,这是赵书记给我的任务。”
他说着,将手里那一摞书本递向程干事。
程干事问都没问,便接过来,“好的,一会儿我亲自交到赵书记手上。”
傅杭又深深地看了一眼门,道:“那我先走了。”
程干事送他。
办公室会客处,赵柯坐在单椅上,吴主任坐在长椅上,两人面前各有一个茶缸子,冒着白腾腾地热气。
“我看了报纸,干部是可以高考的,你还这么年轻,要是考出去,有更好的前途,就考吧,不要有负担。”
赵柯原本就是这么打算的,只是真到了这个时候,她心里又有些不是滋味儿,无从理清。
但她不是会温吞拖拉的人,便点了点头。
吴主任端起茶缸,看着茶缸上升腾的热气,期许又略带惆怅道:“咱们这双山公社太小了,你们有更广阔的未来……”
赵柯无言。
·
公社之后,各个大队陆续得到消息。
赵村儿大队,老槐树下——
妇女们拿着报纸,聚在一起读。
“啥玩意儿?高考?!”
赵二奶伸手,就近从赵五奶手里抢报纸,“给我看看!”
报纸扯开一道口子,赵五奶赶紧撒手,无奈,“你看你,急啥。”
赵二奶抻平报纸,“哪儿说得?”
她仗着岁数大,扫盲不咋认真,关键时候干着急。
东婶儿凑过来,指给赵二奶看,“你看啊,这不写着呢吗?”
赵二奶一字一句磕磕巴巴地读:“高、等、学、校、招、生、进、行、重、大、改、革……”
“意思就是要恢复高考。”东婶儿特积极地翻译,“还有这个,自愿申请、严格审查、择优录取,说知青、工农兵、干部和应届高中毕业生都可以报嘞。”
赵二奶跟着看她说得内容,一张老脸拉拉着。
东婶儿拱火架秧子,“诶,二婶儿,你们家胡知青有文化,也得考吧?就是到时候芳芳和孩子们留在家里,有点儿可怜呦~”
牛奶奶扒拉她一下,不让她说了。
东婶儿闭嘴,赵二奶却听进心里去了,脸色越发阴沉。
其他妇女瞧着赵二奶的脸色,互相交换眼神,等到赵二奶攥着报纸倒腾着脚快步走远,才议论开。
“真要考出去,还能要乡下的媳妇儿吗?”
“说不好呦。”
“我要是二婶儿和芳芳,指定不放心。”
“是啊,咱大队现在就胡知青一个知青女婿,前头有那例子,搁谁谁不愁啊。”
牛奶奶打断:“瞎说那没边儿的事儿干啥?惹出啥矛盾,你们又有热闹看了?”
赵五奶则是看着赵二奶离开的方向,叹气,“你们就别火上浇油了。”
大伙儿讪讪,刻意生硬地转移话题。
“咱大队的知青们都得报名吧?”
“肯定啊,都那么有本事,有机会端铁饭碗吃商品粮,谁一直傻着留在乡下种地啊?”
“对了,庄知青不也嫁在咱们大队吗……”
妇女们面面相觑,她们刚才光顾着胡知青,忘了大队还有个知青媳妇儿。
赵柯家——
苏丽梅挥舞着报纸,冲进院子,“庄兰!你快看!恢复高考了!”
庄兰推门出来,接过报纸,一目十行地看过,激动地一把抱住苏丽梅,“恢复高考了!”
两个女知青抱在一起又蹦又跳,反反复复地喊着“恢复高考了”,直至哽咽,泪水不受控制地涌出眼眶。
“这是好事儿啊,哭啥?”
刘三妮儿一脸惊喜地擦手,“快快快,报纸拿来给我瞧瞧。”
庄兰吸了吸鼻子,抬起胳膊,袖子随便抹了把脸,报纸递给老太太。
刘三妮儿眼神儿不太好了,报纸拿近,仔仔细细地看,称奇:“诶呦~真是活久了,啥都能看见,我这一辈子,见证多少历史呦……”
老一辈儿的人,是真真正正为了国家的建立抛头颅洒热血过,他们都从绝望走过来,陪着国家在苦痛里新生,在困难险阻中艰难跋涉,踩着荆棘迎接光明。
庄兰和苏丽梅对视,一左一右挽住老太太的手臂,一起看报纸。
刘三妮儿抓住两人的手,左右看了看,鼓励道:“国家叫你们回去呢,你们一定要去考,一定要去读大学!”
庄兰和苏丽梅毫不犹豫地点头。
另一头,赵二奶家——
赵芳芳得知恢复高考,第一反应是替胡和志高兴,“和志那么有才华,可以实现抱负了!”
“你懂啥?”赵二奶恨铁不成钢,戳她脑门儿,“要不是赵柯让领了结婚证,他考上就能拍拍屁股走,到时候你们娘仨咋办?”
赵芳芳对胡和志满心信任,“和志不会的。”
孩子都在学校,赵二奶毫无顾忌地骂她:“我走过的桥比你走的路都多,我看人不比你明白?”
“奶,你真想多了,和志就算不在意我,还能不在意俩孩子吗?那可是他的亲骨肉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