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在1982有个家 第1082节
作者:全金属弹壳      更新:2022-10-17 23:56      字数:3656
  县里的劳务委员崔青子笑道:“这可是一个久远的故事,我得给你从头说起。”
  王忆说道:“请领导指示,我侧耳细听。”
  崔青子冲他摆摆手:“王老师你可别寒碜我,不过你真不知道市里防护堤的黑松林?这可是咱们市里的一道景观呢,叫观海听松涛。”
  “所以这片林子就叫,观海听涛林。”
  王忆说道:“我很少来市里,所以不太清楚。”
  这话说的对也不对。
  他在82年确实很少到市里来,但在22年一直在市里待着。
  但他不记得市里还有这么大一片防风松林了。
  崔青子便对引导员招招手,说道:“古同志,你过来一趟,我们王老师第一次看到这观海听松涛,你给他讲讲这松林的来路。”
  引导员叫古共和,他说道:“同志们好,其实这事说来也简单,咱海边地区秋冬多风,夏秋季节时不时就有台风上岸,这可是在水边人的心头大患。”
  “台风破坏力太厉害,不单单要害怕吹翻渔船、伤害了渔民,还得担心农田——你是知道的,海洋地区的农田最重要的是什么工作?”
  他正要说,王忆已经配合的捧哏:“防海水倒灌,防风固沙。”
  崔青子说道:“对,防风固沙,王老师你说的太正确了!”
  古共和继续说道:“嗯,内地良田多,咱海边少啊,他们内地农民体会不到咱们海边老百姓对于这肥沃的土地有多重视。”
  “所以咱们建起防浪堤也建起防风带,培土固本,预防沙土流失。”
  王忆说道:“噢,这是一片防风林啊?后面有肥沃良田了?”
  古共和说道:“谁说不是?后面是几千公亩的好土地呢。”
  “为了保护咱们的土地,市里就决定建防风林,可是咱们外岛冬夏长春秋短,时常春寒,加上海边到处都是岩质的海岸,是吧?岩质海岸那土层薄啊,有点土也是潮土、盐土的,这样的土壤缺水缺肥,种什么?”
  他自豪的指向松林:“幸亏这世间还有黑松这种好植物,它简直就是为了咱们翁洲而生的呀。”
  “这种黑松原产地是小鬼子那里,它们抗旱、耐寒、耐贫瘠、根系深广、生长快,不单适应性强更兼有顽强生命力,小鬼子那边咱们都知道,他们是个海岛。”
  “他们岛上抵御风暴潮、海蚀和风沙等自然灾害的第一道有效防线就是黑松林,中日建交之后,咱们市里便引进了这顽强的黑松。”
  “72年到如今的82年,十年了、十年了!老话说的好呀,十年树木、百年树人!”
  “十年下来,它们在咱们海边扎下了根、长成了树林,日日夜夜的守护着咱们的岛屿!”
  听到他这些话,崔青子动情了。
  他接上了古共和的话,直接来了一段抒情式演讲:
  “同志们啊,让我们看看这些可爱的黑松树,它们朴实、踏实、耐苦耐劳,人民哪里需要它们,它们就在哪里扎下根来。”
  “无论是贫瘠的山地,还是海边的盐碱地,又或者是谁家门前屋后的草窝子,它们都愿意扎根,而且一旦扎下根来就默默的去生长。”
  “它们总是无声无息,它们总是无欲无求,可是不经意间一晃眼,它们便从小树苗变成蔚然树林!”
  古共和带头鼓掌:“好,崔干事说的好啊!”
  周围的社员们跟着鼓掌。
  远处的社员看到他们鼓掌也鼓掌……
  他们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,反正跟着干就对了!
  这掌声一响起来,崔青子这边刹不住车了。
  文青感泛滥了。
  文青如尿崩,谁敢来争锋?
  崔青子面向社员们压了压手,饱含感情的说道:“请同志们看,松树挺身、朝海而立,它们多像是海岛卫士呀,巍峨、挺拔、永不变色!”
  “我有时会思索,这傲然挺立的松树,是不是像极了我们的渔民同志?”
  “我们看似朴素不起眼,却将自己的根扎在了大海边、扎在了海岛上,面对台风、面对风雪,我们祖祖辈辈从不屈服!”
  “松林挡住了凶猛的海风和海水,护住了人民的田地。我们渔民更厉害,用渔船和力量从海风与海水中取回了鱼虾海菜,供养了全国人民、支援了国家建设!”
  古共和继续鼓掌:“崔青子同志不愧是咱们组织里的诗人,厉害,真厉害!”
  诗人?
  崔青子?
  王忆听到这话突然心里一动,崔红跟崔青子是不是有什么关系?
  社员们可不敢鼓掌了。
  这眼看天色不早了,还得找地方赶紧挖地窝子、撑棚子制作避风避寒的住所,可不敢再耽误时间了——
  在他们看来,干部领导们慷慨激昂的演讲那就是耽误时间。
  而崔青子这边氛围到位了、感情也到位了,他可不想就这么结束,咳嗽一声准备再来一段。
  没办法,尿崩了,刹不住车。
  见此有些社员头皮都麻了,赶紧给各家生产队的干部使眼色。
  李双水硬着头皮说:“领导,你说这松林永不变色,我觉得未必吧?你看这些松树这不是已经变成红色的了吗?”
  他怕得罪崔青子,又赶紧补充道:“我不是挑刺呀,我是觉得这些松树确实跟咱们同志们是一样的,你看,不管曾经是什么样子,最终都有一颗红色的心!”
  古共和听到他的话后却认真的思考起来。
  他疑惑的挠挠头说:“不对呀,这些松树叫黑松,墨绿发黑,不应该能变成橙色、红色啥的,十年了,从来没有发生过这种事。”
  社员们是来干活的不是来旅游的更不是来搞科研的,他们可不想管这松林怎么会变成红色的,一个个就说:
  “黑松变红松,这是社会主义改造了它。”
  “它们在资本主义国家是黑色的,到了咱们人民的社会就变成红色的了。”
  “别胡逼咧咧了,这狗逼地方没个逼房子,咱们睡什么鸡脖子的逼地方啊?”
  “住什么房子?想的倒美,怎么不想着住资本家的大别野?”
  社员们嚷嚷起来,现场顿时有些乱七八糟。
  营部那边紧急开会,然后定下了住宿方式:老规矩,去树林后面挖窝棚子!
  窝棚子是地窝子+棚屋子的合称,简单来说就是在地上挖个大坑平整起来,铺上木板、防水塑料布、干草、席子、被褥——这是有顺序的,要按顺序铺就。
  然后上面用木头、塑料布、茅草搭建起一个棚子遮风避雨,这就是窝棚子了。
  命令下达,各连队、各班排组的干部们开始规划区域进行选择。
  他们穿过黑松林去后面盐碱地里挖地窝子,这样,沉寂安静的黑松林一下子变得地动山摇起来。
  树上还有打窝住下的海鸟,荒草洼里则有野兔子,它们受到惊吓便迅速逃跑。
  林子里顿时响起欢呼声:“有兔子!”
  “抓了它抓了它,晚上加餐!”
  “快快快,这是兔子洞绝对是兔子洞,堵住,熏兔子……”
  这时候营部里的干部举着大喇叭过来进行通知了:
  “同志们、同志们,不许在黑松林里开火!不许挖断松树的根系,都离开黑松林找空地挖窝棚子呀!违者罚款,到时候不要怪咱们组织上不讲人情!”
  “重复一遍……”
  干部们将通知传达下去,有些社员很不爽:“都是些活树又没死,干嘛不让在林子里开火?还能引起火灾烧了林子不成?”
  “还别说,这里面不光是活树,也有些树我看着死掉了……”
  “正好,那就砍了用来撑窝棚子吧……”
  “能行吗?组织上允许吗?”
  “枯树而已,有什么不允许的?还指望着老蚌生珠、枯木逢春啊?”
  听到这些讨论声,王东虎跃跃欲试:“王老师,这林子里有枯树,咱们也砍点木头过来吧?”
  王忆说道:“别找事,树根都不让碰,你觉得组织上会允许咱们砍树?”
  “行了,老老实实的,反正咱们不用木头撑窝棚子,来,找个避风的地方开始拉帐篷。”
  其实他挺愿意住窝棚子的。
  这东西新奇。
  窝棚子中的地窝子是从边疆建设兵团传回来的建筑模式,边疆地区干旱少雨,多是戈壁沙漠地区,这种地方往往缺少木材,所以就在地上挖地窝子来住。
  这种地窝子是在地面以下挖一米多深的坑,四周用土坯或砖块垒起来约半米的矮墙,屋顶放几根椽子,搭上树枝编的筏子,再用泥巴糊住,这样就能住人了。
  边疆的地窝子就跟黄土高原上的窑洞一样,挖出来后都是要常年住人的。
  外岛地区特别潮湿,没法挖地窝子进行常年住人,而且当地雨水也多,住地窝子的话下大雨很容易内涝。
  可是赶海工一共没几天,这时候盖房子肯定不行,拉帐篷也没那条件,于是工地上就发动社员们向边疆建设兵团的战士们学习,搭建地窝子暂住。
  地窝子有很多优点,比如冬暖夏凉、造价便宜、耗时短、还能抵御大风,这就很适合赶海工时候进行暂住了。
  当然,外岛地下很潮湿,不过挖地窝子的地方不在树林里面,挖出来后可以先在里面开火做晚饭。
  做晚饭要烧火,能把湿润的土地给烤干甚至最后留下碳灰还能保持热乎乎的温度。
  到时候铺上木板防火,再一层层铺设塑料布牛皮纸、干草、席子等等东西,这样住起来就比较舒服了。
  如果温度保持的好,晚上睡在地窝子里就跟睡暖炕一样。
  王忆这边想睡地窝子,他就让社员们挖一个坑,在旁边用木头、茅草和塑料布扎起个棚屋来。
  棚屋挪开,地窝子可以烧火做饭,棚屋挪过去,地窝子可以住人。
  有社员挖地窝子,有社员扎棚屋子,还有社员在他指挥下搭建起帐篷。
  这帐篷可不是户外玩所用的小帐篷,而是迷彩油布大帐篷,带窗户的。
  大帐篷所用材料是两层的,外面一层是迷彩涂银牛津布,里面是保温油布,两层布在一起可以防水也可以隔绝寒冷。
  它上面甚至有烟囱口,是可以生炉子的,所以王忆也带了火炉过来。
  另外帐篷整体支架是用钢管架设而成,地梁加固、满焊点链接,然后再配上一个个睡袋,绝对可以睡个好觉。
  十个人一个帐篷,总共四顶帐篷开始搭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