汉贵女_分卷阅读_301
作者:三春景      更新:2020-08-08 16:04      字数:7589
  所以刘彻的抱怨与其说是抱怨,还不如说某种程度上‘甜蜜的负担’。就和后世男生女生向单身狗抱怨自己的男朋友女朋友多难搞定一样,不排除有些人确实是在发泄不满,但更多的只是一种‘趣味’。
  “此话只你敢说了!”刘彻并不和陈嫣生气,只是指了指陈嫣面前温好的酒:“饮一杯。”
  陈嫣可有可无的点点头,和她想的一样,温酒的手艺非常一般。不过话说回来,温酒这件事,就算做的再差,最多就是酒的风味达不到定好的要求罢了,也不会难喝到哪里去,所以光只是喝酒的话没有什么为难的。
  “方才说哪儿了?读史?”刘彻见陈嫣喝酒了,点点头,自己也饮下一杯,接起了刚刚暂停的话题。陈嫣说到自己读过史书,觉得主父偃的结果不会太好。
  “主父偃真如此入不了你的眼?”他再次确认了一下。
  陈嫣听的有意思了,忍不住斜睨了刘彻一眼:“陛下这话怎么说的?中大夫再如何也是大才,比之许多庸才不知道好到哪里去了!若是中大夫还入不了我的眼,那我眼中岂不是无人了?之所以那样说,只不过是说中大夫身上确实有着这样的弱点。若是说长处,我也能说出一大堆。”
  这也是真心话,主父偃身上的弱点是肉眼可见的,但是优点也很明显,如果没有这样的优点他也不可能如今成为举足轻重的人物,将来甚至在史书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。
  相比起那些官僚集团最常见、最可有可无的角色,他简直浑身上下都在发光。
  刘彻听了陈嫣这话也只是‘哦’了一声,他相信陈嫣说这些话是真心的,但同样也确定了,陈嫣确实对主父偃将来不看好。他还打算将来要重用主父偃呢,所以对陈嫣这个说法是有一定反对倾向的。
  不过这种问题纯粹嘴炮也没有任何意义,更何况刘彻也不想和陈嫣围绕主父偃争论一番——甚至可能最后都争论不起来,陈嫣用一句‘你说的都对’就结束一切讨论了。陈嫣并不是一个没有立场的人,但是有些立场并不值得让她和刘彻争执。
  所以这个时候刘彻果断转移话题,围绕‘读史’这个话题开始说起,顺便还能回忆一下少时和陈嫣一起上课学《左传》的时候。
  这个时候的史书自然不可能太丰富,主要是历史还不够长,且此前的历史,史料记载也不如后面一些朝代丰富。
  但是相关的零碎记载对于刘彻和陈嫣这样的人来说,有心还是能看到不少的——这个时候书籍是绝对的奢侈品,而那些经典之外的书籍更是如此(传抄的数量少,传播成本高,更容易失传)!只有极少数人才有机会想读什么书就有什么书,只要这部书真的存在。
  那个时候为了满足陈嫣对历史的喜爱,刘启甚至专门开了一个项目,让学者整理先秦的史料。虽然整理过去的史料,这是任何一个王朝都会做的事情,但相同的事情也有不同的做法。如果不重视的话,那也就是走个过场,相反,重视的话就是另一种操作了。
  为了这个,当时不少研究史料的学者、史官,每天空出大量的时间整理现存的各种史料,同时还去石渠阁淘一些散乱的竹简、木简——这是现代史料,但是因为散乱、损毁的关系,复原的难度是史诗级的。
  所以就算大家知道这里可能有许多已经失传的上古经典,也不能做什么。想想看吧,这里有六位数,甚至七位数的木片、竹片数量。而这些木片竹片就是上古经典、先秦史料、各种书籍的碎片,这种情况下想要找一个确定的目标简直是大海捞针!
  这就好比将一满屋子的书全都撕碎,然后再将其随便混作一团,洒在屋子里。这种时候,要从碎片里找出某一类书籍的碎片,然后拼出来…这当然是史诗级的难度。
  实际上,石渠阁这边的复原工作更难做,因为文字问题!
  就算不往远了说,就说春秋战国时的文字吧,各个国家也有不小差异了。特别是楚国和中原相比,简直就不是一个画风!如果不是这样,秦始皇又何必要统一文字呢?
  这种情况下,等于是满屋子的书籍还可能包含几种不同的文字。
  要命!
  所以就算知道石渠阁那里藏着不少宝贝,也没有人真的硬着头皮去整理。最多就是一些有资格进入这里的学者,有的时候没事做了,在这近碰运气‘淘金’…也只能说是‘淘金’了,有的时候真能找到一些有点儿意思的竹片木片,而上面短短一两句话说不定就有结束学术界某个争议的能力。
  但这种碰运气的行为始终不是做学问的常态,所以这件事始终也就是一种‘淘金’而已,就连皇室也没有想过在这里有所尝试。
  倒是因为陈嫣喜欢读史,刘启让人略微整理了一下…至少找出一些应该记录史料的,尽量整理吧…成果也算有,只是没到那种惊人的、能够引起学术界大爆.炸的成果。倒是整理现有的史料,这一点成果不错。
  陈嫣看着倒是有点儿史记的意思,至少历史内容这一块不比史记差什么…只不过文采远不如史记罢了。
  作为一种普及性的历史专注是很够格的!也就是现在的传播能力不行,不然这个早就传播开了,而不会仅仅成为陈嫣、刘彻这些人的课外读物、私人收藏。
  说起历史什么的,陈嫣就比之前讨论主父偃放得开的多了…而在这个偏学术的问题上,刘彻也是少见的可以和陈嫣真正打平。
  应该说,刘彻获得了这个时代最好的教育资源,有各个学派顶级大佬讲课,没有水平差的道理。然而问题是,他的大多数时间不能放在做学问上。关于学问什么的,他也就是了解这么回事而已,至于治国用人、平衡朝堂,那是另一回事了。
  所以,一旦要讨论学术问题,除非是陈嫣放水,刻意降低难度,否则很快就会由陈嫣全面接手…没办法,陈嫣就是有这样的能力!甚至就连政治这个科目也是一样,刘彻的政治水平比陈嫣高,但纯粹的政治理论水平却不见得…陈嫣读了许多的书,还在后世见识了太多的政体国体,光是高中政治课上的一些观点就足够闪瞎这个时代的人了。
  历史虽然也是学术的,但刘彻在学习历史上也下足了功夫,所以和陈嫣的水平相差无几。
  毕竟‘以史为鉴,可以知兴替’嘛!即使这个时候还没有这句话,但类似的观点肯定是存在的。坐在刘彻的位置上,他也确实要会从已经产生的历史中吸取教训。
  说到以前读史上下的功夫,刘彻就有一些抱怨:“如今这些国之栋梁是一代不如一代了!先贤经典通读过几部的都少,读史更是敷衍!若是朕起兴考问几句,便是一问三不知了!”
  陈嫣对此并不怎么意外,别把这个时代的官员想成是印象中的精英,事实就是这个时代识字率非常感人。很多朝廷官员也就是识字的水平,至于他们怎么当上官的,嗯,就继承来的,这有什么问题吗?
  相比起少之又少的孝廉,这个时代最常见的官员是,爸爸是官员、爷爷是官员,或者追溯到祖上,有人在春秋战国时做过官员…总之,近一些的长辈有做官的,自己肯定能做官。而远一些的祖宗有做官的,自己也有很大可能做官。
  有的传承的足够久的、家风足够严的家族,他们的子弟水平还算有保障。但一些新荣之家出来的子弟,水平真是不敢恭维!
  实际上,不只是这些靠先辈遗泽当官的人,就算是凭借自己真材实料走上来的官员,其真实的水平也很值得商榷。
  就以主父偃为例,他是纵横家的人,说实在的,这个时代学纵横家本身就很反社会了——这年头朝堂上的旧有势力是尚未完全退场的黄老学派,新兴的有儒家,还有不管哪家学派当家都少不了搭配干活的法家…纵横家甚至还不如没落的墨家之流,至少人家祖上还曾经阔过呢!
  纵横家貌似历史上出了几个有名的人物,但究其社会影响力始终有限。
  他能入纵横家的门,要么说明他脑子不好使,选了个没什么前途的科系学习。要么就是没得选,只能选择学这个。考虑到能够提出‘大一统’‘推恩令’这种主张的人不会是傻的,所以更可能是后者。
  这并不奇怪,黄老学派走红的时候大家都想入黄老学派的门庭,就算入不了,拜入法家也不错。除非是纯粹的学术人才,不然在决定学习哪一家学说的时候,肯定是要考虑将来对应的出路的。
  但当红的学说,特别是当红学说的名师,他们是不会随便收徒的。
  主父偃没有什么出身,自己的天赋也不足以让一些大佬破格收他为徒,他只能在他能学的学说里,找一个喜欢一些、有用一些的。
  主父偃绝对不是什么超级天才,不然不可能没有这方面的消息传出!更不可能沦落到学习纵横家!再加上没有特别好的学习条件,没有名师…他的学术功底能扎实到哪里去?
  他在某些事情上是有本事的,提出‘大一统’‘推恩令’就证明一切了。但单就做学术这一点,他绝对非常普通,这是不可避免的。
  倒不是说官员一定要有多高的学术水平,关键是,这个时代太多官员既没有做官的能力,也没有学术水平——刘彻不爽这些人是肯定的,没有一个老板喜欢各方面能力都不达指标的员工。
  有没有做官的能力,这一点其实不太好强求,因为有做官能力的官员本来就是凤毛麟角,这是需要相关天赋的。一个国家的官僚集团,也用不着每一个人都有做官的能力,只要有一部分有能力的组成骨干节点就行了。
  但学术水平,或者说学习成绩,这至少是可以强求的…既然能当官,就说明是有学习机会的,一个个有学习机会的人没学好就来当官了,这像话吗?
  刘彻其实就是在不爽这些人日子过的太容易,想他这个做皇帝的人少时还得认真学习,甚至如今还要时不时上课。这些人就这么随随便便混日子…如果不是找不到顶班的,他甚至想把这些庸才全都换了。
  只能说,换一批不仅会引起官场震动,关键是也不会有什么效果——因为换一批估计也是这样的水平。
  刘彻忍不住向陈嫣抱怨:“一代不如一代!如今的学子也不知道是如何学的,痴傻了一样!想当初高皇帝时,张良、萧何、韩信、曹参…随便一人也是一时之选。如今没有战乱动荡,每日只管读书,反而没甚样子了!”
  “开国之时经历的事多,便历练出来了而已。”陈嫣并不是厚古薄今那一派,所以能够比较理智地看待这个问题。而且她是支持‘一代更比一代强’的。吸取前人的经验教训成长起来的新一代,肯定是有所进步的,根本不必觉得今不如昔。
  实际上,人类从原始社会走向现代文明,靠的就是一代又一代的积累、一代又一代的传承。
  陈嫣公道地道:“如今依旧是好时候,所以此时才能有卫青、汲黯、张汤、主父偃这些人!”
  这是好话,也是实话…真要说的话,过了汉武这一朝,后来者也要羡慕他这个时候人才济济,就和他羡慕高祖皇帝时一样。
  倒是刘彻,听了陈嫣的话相当意外。
  “汲黯也就罢了,当初他给你我做过老师,当时我就知你欣赏他。卫青、张汤、主父偃这些,我倒不知你这般看好,竟能与开国名臣相提并论了。”
  卫青不必说了,虽然他在对匈奴作战这件事上表现优秀,现在还在上谷、渔阳等地打仗,从前线传来的消息来看,显然是一切顺利的样子。但他到底还没有经历足够多的战役,还远没有到后世封神的地步。
  实际上,以这个时代不少人的观点,卫青就算在战场上封神了,主流评价也会有些不喜。具体可以看太史公给他的归类,虽然太史公在《史记》中参杂了太多的个人情绪,像是过度抬高李广什么的,但其中的某些观点也不可能是太史公自己一个人的想法,不然写出来就太难以服众了。
  即使是那些有失偏颇的观点,在当时的情况下也是很有市场的才对。
  这种情况下,卫青虽然没有被指名道姓地批评,甚至评价总体正面。但篇幅那样少,若有若无地忽略,甚至有编排进‘佞幸’的意思,这却是不争的事实。
  不管老百姓怎么想(实际上生活在那个时代的老百姓,除开长安这种特殊地区的、边区的,可能根本就不知道有卫青这个人),军队方面怎么想,总之文官集团有这种想法应该不奇怪。
  没错,卫青确实做了一些后世看来很伟大的事情,但是‘伟大’发生在身边的时候,是会被下意识忽略的,和他同时代的人是很难明白其中的意义的。
  到现在为止,还有很多人觉得卫青是靠自己姐姐卫子夫上位呢——现在卫子夫也是皇后了,还生下了刘彻第一个儿子,王夫人比她晚了一年,也在不久前生下了儿子。虽然两个儿子都还没有长大,但拥有男性继承人总算让宫内宫外都放松了神经。
  除了卫青之外,张汤、主父偃也是现在当红的官员。主父偃的发迹快一些,张汤积累的多一些,他在田蚡时代就已经进入刘彻的眼帘了。他是一个典型的法家干吏,似乎每一段时间都要出一个类似的角色?
  不过不管是张汤还是主父偃,外界的评价都不高。主父偃就不用说了,他的问题众人皆知。张汤的人缘比主父偃好一点儿,但说实在的,也好的有限。不过他的问题不在人缘上,作为一个很有酷吏气质的法家人物,人缘这种东西就是一次性手套,该扔的时候也就扔了。
  只能说,张汤的定位就是酷吏那一挂。走上这条路,基本上就是孤臣了,他们就是纯粹的跟着皇帝的指挥走,是天子手中的一把刀…这个时代的酷吏和后来的酷吏差别很大,‘酷吏’更多意味着法律严明、不近人情、清廉(这一点有极少数酷吏没有做到)……
  所以说是酷吏,其实应该是能吏、干吏才对。
  不过不管是哪一种人物,这个时候的人对酷吏普遍评价不高也是事实——按理来说,这个时代的酷吏都是一群应该得到称赞的人吧…然而没办法,不能用现代人的方式想问题,得想想古代人的脑回路。
  古代可是能够有‘亲亲相隐’这种观念产生的!大义灭亲听起来很好,是一种赞扬。但实际上如果真的发现有亲人之间揭发,揭发者也会被疏远…套用现代的话来说,这是缺乏‘人情味’。
  类似后世某些班干部会给老师打小报告…小报告上报的都是同学们不好的行为,起到了监督行为,有利于班级风气的培养,也算是班干部履行了职责。光光从这考虑,简直完美!然而现实就是,打小报告的班干部一般都会是被讨厌的。
  古代在这个问题上可以说是加强放大了这种情绪。
  人们恐惧酷吏,所以得诋毁他们…凭空诋毁还不行,因为大家都是‘讲道理’的!所以得为自己的诋毁找到合适的理由。所以酷吏就被各种歧视了…不过酷吏们自己是不太在意这个的,在意这个的也做不了酷吏。
  在他们眼里,看不上他们的都是守旧庸才,用不着多看一眼!
  现在的陈嫣点名表扬的这些人,出了汲黯,全都是主流不喜欢的人。如果不是刘彻了解陈嫣的脾气,他都要觉得这是陈嫣在故意反讽了。
  “朕见你并不喜这些人,平常也多有避讳,还道你不待见,如今恰恰相反,是过于抬高了。”刘彻其实也很欣赏张汤、主父偃这些人,不然也不会重用他们了。但是他自己潜意识也不会把这些人放到开国名臣那些人的水平。
  “我确实不喜,如今不过是有一说一罢了。”陈嫣对此没有什么好辩解的。生活在这个时代,她才能明白,像张汤这样的干吏,主父偃这样的能人为什么会这样不招人待见了——或许是因为‘穷人乍富’,也有可能是性格就是这样,反正他们那不加收敛、得势便霸道的行事作风,确实让一些人皱眉。
  张汤还稍微强一点,好歹他少年时是在长安长大,父亲虽然只是一小吏,那也是正经的国家公务员,他的条件已经比全国绝大多数的同龄人要好了。只要对比系不是世家子、贵族子弟,他并不差什么。
  主父偃问题要严重很多,不能说他家多么糟糕,真的特别糟糕也不可能供他读书了。但他也就是相对底层百姓强一些而已,而底层百姓是什么人?是食不果腹、衣不蔽体的!比他们强,不代表自己就过的好了。
  少年时代困难一些,不代表将来得势就会走‘暴发户’路线,但比例确实非常高。
  主父偃的情况就和这个有些类似,大概是少年时代苦多了,他很能计较一些小的地方,算计起人来也从不手软,而不会去考虑这样做讲究不讲究。虽然已经走到两千石这样的位置了,依旧没有摆脱以前当小人物时的一些思维方式。
  不过这些乱七八糟的毛病都不算什么,说到底这些人都是给朝廷当官的。只要能做好这一点,其他的毛病就是可以忍受的——至于别人忍不了,要么就把他们搞下去,如果搞不下去,就得学会习惯!
  这就是官场。
  背后是不能随随便便说人的,陈嫣在次确定了这一点——在和陈娇、和刘彻都讨论过主父偃之后,陈嫣在一场盛大的宴会上就遇到了主父偃本人。
  这场宴会的主办人是平阳长公主…身为当今天子的同胞长姐,又十分擅长经营宫廷关系,现在的她俨然就是当年的刘嫖。若说有什么比不上的,大概就是当年的窦太后比现在的王太后强势很多,身为太后唯一女儿的刘嫖也就有了更多的影响力。
  平阳一向懂得该结交什么人,所以陈嫣也接到了邀请,并且还特别请她一定要来赴约…她并不一定是有多喜欢陈嫣,只是这个人特别懂得看行市!所以卫子夫上位,她立刻加深了联系。要知道卫子夫虽然是她送进宫的,但在进宫之后她是真的没有管卫子夫。如果稍微帮忙一下,卫子夫也不至于在宫里默默无闻做了一年的的宫女,完全被刘彻抛到脑后了。
  如今谁都知道天子喜欢陈嫣,他自然也会把陈嫣当成自己的亲姐妹一样亲热。
  陈嫣其实对这场宴会没有太大的兴趣,只是平阳都这样请了,不去未免面子上不好看。左右也没什么事,所以到了时候她就去了。
  这场宴会都请了些什么人呢?主要还是一些贵妇贵女,也有男人——别觉得奇怪,此时男女大防不太严重,以平阳长公主的身份,邀请一些男客,也不算多出格…她们这样的甚至可以豢养门客,吸纳一些有意走权贵路子做官的读书人。
  平阳长公主是政治上有影响力的人,有一些和她比较亲近的官员来赴宴,这也不是什么奇怪的事。但是主父偃出现在这里,就有些出乎意料了,因为在此之前可不知道他和平阳有私交!
  不过也无所谓了,陈嫣记得主父偃一边处理不好人际关系,另一边又很希望能和权贵之间形成更加紧密的关系——他希望把女儿嫁给齐王,这件事对其他人来说算是个秘密,但对于陈嫣来说却是一清二楚的。
  前段时间王太后想让自己的外孙女嫁给齐王做王后,就派人去说这件事。主父偃就想让自己的女儿也进齐王后宫,所以找上了那使者…这肯定不能和太后外孙女争王后的位置,所以就只能是普通姬妾的位置了。
  说实话,陈嫣真是想不通!嫁女儿做王后,还能说和诸侯有了姻亲关系,有利于提高家族地位,增加一个天然的盟友。可是一个姬妾而已,这算怎么回事?这种联姻一般只有商人对官员和贵族的时候使用,商人需要托庇于官员和贵族,这种联姻只不过是一种象征性的,算是一个保险吧,所以送去做妾室也可以了。
  可是主父偃自己就是两千石的官员了,看势头未来可期,他需要托庇于一个诸侯吗?送女儿进宫当宫妃还当他是动过脑子了,现在真的觉得他是傻掉了啊!
  只能说,主父偃还没有习惯现在的位置,正无所不用其极地攀附上他能攀附的权贵,想要尽可能地扩大自己的势力。
  不过这件他极其希望促成的事情恐怕是不成了,因为使者刚刚从齐地回来。齐国太后希望自己的娘家姑娘做王后,总之礼貌而不失坚决地拒绝了长安来的使者——太后的外孙女当然很好,对于其他年轻人来说也算是金光闪闪了,但对于齐国太后、齐国国君来说又算什么呢?
  齐国国君本身又不可能因为娶她扩大封地,更进一步更是没可能!都做到诸侯王了,还想更进一步?那是要造反呐!
  对于齐国太后来说更是有害无利,太后的外孙女,这个出身可不低,至少人家靠山在的这些年里,她得对这个儿媳妇客气一些了。有的时候当婆婆的不喜欢出身太好的儿媳妇,原因就在这里了,连教训都不能够!
  而且这个王后的位置她是准备留给自己家的人的,这个时候有人横插一杠子,这算怎么回事?
  这甚至涉及到了利益之争,这就更没有回旋的余地了。